新鲜家常菜
家常菜谱,美食攻略

清明节的青团 清明节吃青团的含义

清明节吃青团,含有什么意思 ?

青团,汉族传统节日食品。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苎麻叶、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青团大同小异,皆为清明前后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广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为“艾粄”,江西客家地区称为“艾米果”,在闽南及潮汕地区称为“艾粿”,而广府地区则常称作“艾饼”。

  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清明节里打“青团”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青团,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制作活动之一。

为什么吃青团子是清明习俗? ?

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方清明节扫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一般为农家自食。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后来正仪镇中心桥南一爿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大娘从赵慧处学得了这个秘方,从此青团子供应于市场,成了一种色味兼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而后在改进团子馅心上又下了功夫,用百果心,采用枣子去核切成细粒,加白糖、玫瑰花、松仁配合;另一种是豆沙心。在这两种馅心做成的团子中嵌一小块水晶般的猪油,这样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压舌生香,其味醇美。从此正仪青团子的色、香、味胜过苏州黄天源、上海沈大成而闻名于苏沪一带。苏州一年四季各个时令都有各种名堂的糕团: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按着这口诀,一一吃过来,一年也就到头了,如此周而复始。相传青因子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变为碧翠色。以此用来包入豆沙或枣泥,再用芦叶垫底入笼,蒸熟即成。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曾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另外还有个传说跟大禹有关。当年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人,他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哗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相传苏州有位年青的后生,见清明节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认为这样不配大禹生前节约的品格,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他与大家商量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子,将青团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这个传说与郎瑛的记载倒也并无特别的矛盾之处,只是使用的植物不同。查查青团的做法,发现还有更多的说法,有的说用青菜汁,有的说用清明茶或艾叶粉,过程倒都差不多,绿色汁液和咸盐或石灰一起煮熟,漂去苦涩味后,捣烂,配上糯米、早籼米磨成的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枣泥、玫瑰等等其它馅料的,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另用熟菜油均匀地用毛刷刷在团子的表面——这就成了。最有名的“正仪青团” 采用一种叫“浆麦草”的野草洗干净泡在盛石灰的盆里,在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捣烂,拧出青汁。正仪青团的特点是存放七天不破、不裂、不变色,刚出笼的团子葱绿如碧玉,油亮似翡翠,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在清末年间曾被列为节令贡品。苏州城内最负声名的当属“黄天源糕团店”的了。

清明节可以送青团嘛 ?

可以的,青团本来就是清明节的应节食物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清明节吃青团有什么含义 ?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吃青团 青团的做法有哪些 ?

材料
糯米粉 1 cup,
粘米粉 2/3 cup,
小麦淀粉(or Corn starch) 1/3 cup ,
白糖 1/2 cup,
水 1 cup,
色拉油 2 tbsp,
艾草粉(图一右下角有韩文的那个) 1 tbsp
做法
1。把所有材料加到一玻璃容器里拌匀。
2。放入微波炉, 高档热三分钟, 取出搅拌一下, 再热两分钟, 再搅拌。然后减成一分钟, 一分钟的热….重复, 直到粉团完全变透明。
3. 取一食品袋,滴几滴沙拉油进去,将熟粉团放进去。隔著袋子将粉团揉均匀。太烫的话用毛巾垫一下.
4。取一小块粉团压扁(中间厚,边上薄),包入豆沙,封口即成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亥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吃的青团英文怎么说 ?

[词典] sweet green rice ball;
[例句]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As for Shanghai, green groups are very ancestor-worship clear offerings.

为什么要吃青团?以及它的由来? ?

清明节吃青团的由来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相传晋文公为了纪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将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来寒食、清明连在一起,吃青团成为一种习俗。
还有一个故事跟太平军有关。传说有一年清明节,一位农民正忙着在自家地里耕田,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抬头看时,只见清军正追赶一位身穿太平军服装的军官。这位农民急中生智,上前帮军官脱下军服,用脚踩入泥底下,再让他往水田里一蹲。军官浑身沾满泥浆后站起来,一手扶犁,一手挥鞭,耕起地来。
清兵追来,看到两个满腿泥浆的农民在耕地。狡猾的清兵一想,前面是湖泊,军官不可能从湖上插翅逃走,于是在附近添兵设岗,四处查寻。机智的农民示意军官不要进村,自己想办法给他带食物充饥。
农民回村,不小心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后煮烂挤汁糅进糯米粉内,做成一个个米团子。哨兵见软乎乎绿莹莹的东西不像是米粉做的,就放行了。军官一边犁地一边吃青团,等到天黑后,他绕过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原来,他是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将陈太平。
为纪念救命的青团,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御敌自保。此后,太平军打到哪儿,吃青团的习俗便流传到哪儿。

青团的做法 清明节青团怎么做 ?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清明饼的风俗习惯,也被称作清明团子、绵菜饼、清明果等,是用一种叫绵菜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做成。清明饼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江南人用来祭祀祖先的一种食品,流传至今,在民间清明节食俗中相当重要。
清明饼的制作
一、备原料:糯米、绵菜、猪肉、笋丝等(根据个人口味)
二:煮绵菜:将采摘来的新鲜绵菜洗干净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为什么要吃青团子 ?

可以,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万丰美食菜谱大全 » 清明节的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