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
首先,中国人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用筷子来吃饭。而西方人起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他们使用刀叉。中医里讲;“鱼生火,肉生痰。”由于肉食的原因,西方人喜欢喝大量的冷水用来化胃中的灶燥火,久而久之,在他们的体内就慢慢地形成湿气,身体容易变得壮大和肥胖,这都是跟饮食习惯相互关联的。而中国人并不鼓励年轻人多吃肉,肉虽然可以长精气,但容易让人早熟,并引发性欲。
筷子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之道。两跟筷子,就是一阴一阳。在你用筷子的时候,动的那个筷子就为阳,不动的那个就为阴。,人不见得能懂。可是每天使筷子,甚至包括走路,都是包含有阴阳之道的。走路的时候,我们抬起的那只脚就为阳,落下的那只脚就为阴。在你往前走的时候,阳最终要转化成阴,阴最终要转化成阳。这些“道”,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是我们可能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总之,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我们不可以背道而行,不可以违背道的法则去做事。
其次,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比较讲究和谐圆融的。中国人吃饭一定是要用圆桌的,因为圆桌意味稜吃饭的时候不分贵贱尊卑。古人认为,进食是人类最放松的时刻,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放松的愉快的心态。这是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所以,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老去催促孩子“你快吃,快吃,快吃”,这样对他将来的生活习惯和脾胃都会有很坏的影响。
再次,中国的饮食文化偏喜社稷。什么叫社稷呢“社”是古代的土神,“稷”是古代的谷神。这是什么意思呢“传统的饮食文化鼓励大家去去喝小米粥,而不是去喝牛奶。对于刚刚生完孩子的母亲,最佳的哺育食品一定是小米粥。为什么呢?牛奶泼在地上可是什么都长不出来啊!而小米虽然粒很小很小,但是它是种子,是可以发芽的。所以说,中国人非常注重食物的这种生发性。
中国饮食存在哪些问题? ?
铺 张 浪 费
中国的各地方饮食名称和特征 ?
中国饮食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订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余下全文>>
中国饮食和韩国饮食的特点和区别 ?
韩国因气候和风土适合发展农业, 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的种植,进而普及了水稻的种植。 此后, 谷物成为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 并在三国时代后期形成了以饭、菜分主 、副食的韩国固有家常饭菜。以后发展了饭、粥、糕饼、面条、饺子、片儿汤、酒等谷物饮食, 也带来了用黄豆做成酱引子后,再做成黄酱之发酵饮食的发展。不仅是栽培的蔬菜,在山野中自 生自长的野菜也种类繁多,皆可用来做成凉拌菜、饭团、素菜、泡菜等,随季节有变化地点缀餐桌。
历来, 在药食同原的食观念下,生姜、桂皮、艾蒿、五味子、枸杞子、沙参、桔梗、木瓜、石榴、柚子、人参等药材广泛用于饮食的烹调上。 有参鸡汤、艾糕、沙参、凉拌菜等各种食物,也有生姜茶、人参茶、木瓜茶、柚子茶、枸杞子茶决明子茶、茶等多种饮料。 调料和香料在韩国也称为药念。一直认为葱、蒜、生姜、辣椒、香油、芝麻有着药性。 韩国人的曰常食以米饭为主食,再配上几样菜。主食主要是大米饭和混合小米、大麦、 大豆、小豆等杂谷而做的杂订饭。
副食主要是汤、酱汤、泡菜、酱类,还有用肉、平鱼、蔬菜、 海藻做的食物。 这种吃法不仅能均匀摄取各种食物,也能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主食有饭、粥、面条、饺子、年糕汤、片儿汤;副食有汤、酱汤、烤、煎、酱肉、炒、 肉片、野菜、蔬菜、酱鱼、干鱼、酱菜、炖食、火锅、泡菜等种类繁多。除了这种曰常饮食之外 ,还有多种多样的糕饼、麦芽糖、茶、酒等饮食。 促进了贮藏发酵食品的酱类、酱鱼、泡菜等的发展。
韩国饮食包括每天重复的曰常饮食,一生中必经的举行仪式时摆的食品,祈求丰年和丰 渔时摆的丰年祭与丰渔祭食品,祈祷部落平安而摆的部落祭食品,还有悼念过世的人而摆的祭祀 食品等。同时也随季节的不同利用当时的食物做季节美食。韩国的季节美食风俗是协调人与自然的 智慧而形成的,在营养上也很科学。例如,正月十五吃核桃整年不会生疮, 这必定以补充所缺脂 肪酸,有效防止皮肤的烂、癣、湿疹的科学说法为依据。而立春吃春天的野菜,既有迎春的感觉 ,又能补充因过冬而缺的维生素。
可以说,乡土饮食是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点而产的地区特产,是由祖传烹调法做出来 的正宗民俗饮食。由此看来,在各地承接的岁时风俗,通过仪式以及生活习俗,不仅具有当地文 化的特点,而且从营养来说也有很大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主要内容 ?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饮食理论、饮食审美、饮食神髓、饮食风俗、饮食流通以及烹食历史、风味流派、传统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此外对我国独特的饮食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梳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饮食风俗 ?
一、 春季节日饮食风俗
1、 春节
农历大年正月初一,是家庭团聚期盼丰年的重要节日。在年饭中,小麦产区的北方,节日主要食物是以饺子为主;水稻产区的南方,则以汤圆、年糕、煎堆、素食为主。
2、 人节
农历正月初七,又叫人胜节、人日和七元节,是地方性家庭庆祭祀的节日。在这一天忌米食饭,代表食物是用七种蔬菜做成的素菜或素羹。
3、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或灯节,在古代民间是张灯结彩祀星辰的节日。人们习惯于用糯米粉制作的元宵(汤圆)为食(元宵在古代称为浮元子,近代将其包制的称汤圆,摇制的称元宵)。
4、中和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中和节,又称龙头节或春龙节,是传说中春龙抬头普降春雨的日子,在北方比较流行。中和节在古代则是祭春龙的节日。节日食物主要有龙须面、春饼(龙鳞饼)、炸春卷、炸春段、炸糕、太阳糕和五蔬盘,往往习惯配食黄豆酱、面酱、葱、蒜等食物。
5、 巳节
农历三月三,在古代是郊游踏青和祭奠神灵的节日。节日饮食主要素食为主。
6、 清明节
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是传统祭奠祖先的重场节日,北方地区节日饮食以素食为主,喜欢吃以香椿为原料制作的炸香椿鱼、香椿面、香椿豆、香椿炒鸡蛋、香椿煎饼等素食。
7、 佛浴节
农历四月初八,为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寺院与民间的人们沿袭撒豆结缘以示纪念佛祖。北方地区有用桐树叶的汁液制作青黑色的米饭(乌饭),或用树木的春花制作榆钱糕、玫瑰饮相互赠送联结友谊的习俗。
二、夏季节日饮食风俗
1、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祭奠民族图腾中华神龙最为重要的节日,同进也是楚国后人祭奠民族先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要盛大的龙舟赛事,以示龙腾精神。由于夏季暑热的降临恰逢播稻的时令,万物复苏,为防止五虫害对人体的袭扰,人们把希望再一次寄托给食物——粽子,“粽”谐音同“宗”,寓宗族之意。粽子是祭奠祖宗先人的极品。全国范围流行着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北方喜欢甜味的粽子,南方喜欢吃咸味的粽子;在湖北某些地区,人们保持着插香蒲草、张贴钟馗图、饮雄黄酒、吃粽子(北方黄米,南方糯米)的节日风俗,以黄色黏性的食物来驱妖避邪。一般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黄梅、雄黄)三白(白酒、白肉、白蒜头)食物。
2、 天馈节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为感戴天日给人间的造化,北方的人们往往以清凉解暑的食物(如酸梅汤、芡实粥、冰糖绿豆爽、湘莲红豆沙、冰花马蹄露、八宝莲子糯米凉糕等)来祭祀土谷田和自己的先人。人们习惯在这一天里制作豆豉、面酱、黄酱、酿造酱醋,用“发酵”以示“进孝”之意。
3、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为了赞颂牛郎织女天上人间的纯洁爱情,在江南人间用精美灵巧的小点心和时令鲜果友示怀念。
4、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在北方是民间祭祀祖先、怀念亡灵的重要祭祀节日。节日饮食以素食为主。
三、秋季节日饮食风俗语
1、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是人们期盼丰收和家庭团聚的节日。中秋之夜,彩云初散,皓月当空,在银色的月光下,全家围坐在摆事实满水果、月饼的圆桌旁,共庆家庭的团圆。这天晚上一定要吃的就
是月饼。在整个节日期间南主、北方风味的月饼争奇斗艳,精美的月饼成为人们相互馈赠和表达情意的食物。
2、 重阳节
农历的九月初九,在古代是祭祀太阳神的节日。适逢金秋时节,重阳节是庆祝收获的季芳,同时也是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世日饮食活动是喝桂花酒和菊花黄酒、吃太阳糕(重阳糕)、吃螃蟹。北方人们在重阳节里,还喜欢登高远眺,看晚霞几......余下全文>>
中国饮食习惯的概括 ?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 (《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吃惊。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方文化遗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传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抚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 饭黍无以箸。 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的饮食和西方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
中国:风味多味
讲究美感
食医结合
西方国家:加工精细
重视调味
中国的饮食特点是什么? ?
中国用碗盛饭,用筷吃饭,多吃熟食,用汤匙喝汤,一个盘子装一道菜,一盘菜多人享用,中国人吃饭时间比西方人短。西方用盘子盛汤,面点,肉,用刀叉进餐,生食熟食,或半生不熟兼吃,西方人吃饭要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