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家常菜
家常菜谱,美食攻略

陕北黄米糕的做法 陕北黄米糕怎么吃

陕北黄米糕怎么做 ?

材料
材料:圆糯米1斤,五花肉半斤,香菇8朵,水煮蛋3颗,熟花生4两,虾米3大匙,老姜末1大匙,油葱酥3大匙调味料:胡麻油2大匙,酱油5大匙,白胡椒粉1/4小匙
做法
1.糯米加入水浸泡30分钟后沥干,五花肉切小片,香菇泡软,水煮蛋1切为4备用2.起一锅,先放入五花肉片和香菇炒至五花肉变色,再加入酱油后,转小火煮滚,再加入1杯半的水和油葱酥,然后盖上锅盖卤20分钟3.再连卤汁一起起锅,并将卤肉和卤香菇挑出备用4.接着在锅中补入胡麻油和2大匙沙拉油烧热,先爆香老姜末,再放入虾米炒香,然后熄火,倒入泡过的糯米拌炒至米粒沾上油脂5.再加入卤汁和白胡椒粉后,重新开火拌炒至水份收干备用6.筒状模型中,先放入1/4个水煮蛋、卤香菇、熟花生和卤肉,再盛入炒好的糯米至7分半满,然后加水至高出米粒1粒米的高度7.再移入装有1杯水的电锅中蒸熟即可完成

材料
江米180g,黄米60g,红枣25g,葡萄干10g,金瓜40g,白糖15g,糯米粉适量
做法
1.将面粉和水混均匀,烧开后加入适量糖,稍有甜味即可2.面汤冷却后,一边加入酸奶一边搅拌3.充分搅匀,即做成酸浆水4.将江米和黄米分别浸入酸浆,室温(20度以上)发酵24小时以上5.红枣去核,与葡萄干一起用清水泡软6.容器中铺上一层保鲜膜待用7.浆好的米粒胀大圆润、酸味正常时即可使用8.锅中加入足量水,烧开后放入淘洗干净的浆好的江米,再次滚开后舀出多余米汤9.加入细砂糖,边熬边搅10.直至米熟且有筋劲,软硬度合适,加锅盖焖3-5分钟11.将熬好的米江米均匀铺在准备好的容器中12.撒上泡软的红枣和葡萄干,轻轻压平13.另起锅烧水,水开后放入淘干净的黄米,边熬边搅,滚开后舀出米汤,加入蒸熟的金瓜泥14.糯米粉用水化开,充分搅匀15.倒入黄米锅中,继续搅15分钟,直至软硬度适合,加锅盖焖3-5分钟16.将熬好的黄米均匀铺在江米上,抹平,刷油或盖上容器盖保湿,入冰箱冷藏定型后切块即食

炸黄米糕怎么做如何做好吃 ?

主料
大黄米
500g

辅料
红枣
适量
红糖
适量
步骤

1.挑大黄米(现在的商家实在太黑心,在大黄米里都加了不少沙子,一定要挑好,不然把牙给弄坏了,就不值得了)

2.用清水洗净后,在大黄米中加入水,泡三个小时

3.把大黄米放入锅中,加入二倍的水,加盖煮开

4.开锅后,开始用勺不断的搅拌(为了不糊锅底)

5.当熬到非常粘稠时,便可以加入适量红糖了,根据个人口味加吧,如果你喜欢比较甜就多加点

6.把提前煮好的红枣加入黄米粥中
小贴士
一定要挑好,不然把牙给弄坏了,就不值得了

黄米糕怎么保存不裂缝 ?

黄米糕不变裂
材料
江米180g,黄米60g,红枣25g,葡萄干10g,金瓜40g,白糖15g,糯米粉适量
做法
1.将面粉和水混均匀,烧开后加入适量糖,稍有甜味即可
2.面汤冷却后,一边加入酸奶一边搅拌
3.充分搅匀,即做成酸浆水
4.将江米和黄米分别浸入酸浆,室温(20度以上)发酵24小时以上
5.红枣去核,与葡萄干一起用清水泡软
6.容器中铺上一层保鲜膜待用
7.浆好的米粒胀大圆润、酸味正常时即可使用
8.锅中加入足量水,烧开后放入淘洗干净的浆好的江米,再次滚开后舀出多余米汤
9.加入细砂糖,边熬边搅
10.直至米熟且有筋劲,软硬度合适,加锅盖焖3-5分钟
11.将熬好的米江米均匀铺在准备好的容器中
12.撒上泡软的红枣和葡萄干,轻轻压平
13.另起锅烧水,水开后放入淘干净的黄米,边熬边搅,滚开后舀出米汤,加入蒸熟的金瓜泥
14.糯米粉用水化开,充分搅匀
15.倒入黄米锅中,继续搅15分钟,直至软硬度适合,加锅盖焖3-5分钟
16.将熬好的黄米均匀铺在江米上,抹平,刷油或盖上容器盖保湿,入冰箱冷藏定型后切块即食

陕北人吃年糕的起源 ?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战国时期秦国春节习俗 5分?

吃五豆
每年交上腊月,年的气味就来到了。农历腊月初五日,家家户户吃“五豆”,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所谓吃“五豆”,就是吃用五样豆子熬成的粥。在先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先在清水中泡一宵,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主妇们淘米(大米、小米皆可)煮粥,放进已泡好的五样豆,就熬成一锅丰盛的“五豆粥”了。腊月初五这天的第一顿饭,就是吃“五豆”。家家如此,概莫例外,已形成一种既定的风俗习惯。俗话说:“吃了五豆就糊涂。”意思是说,全年辛勤劳动,节俭过日。到了过年时,就要舍得花钱,过一个红火的年。如大办年货,肥吃海喝、行厚礼等行为,看起来形似糊涂,但家家如此,唯恐落后。
“吃五豆”的风俗,在陕西各地的农村,都普遍地流传着。具体的吃法,因条件不同,大同小异。
如关中平原地区,主要以大米或小米为主,配以五样豆熬成粥,每人早饭必须喝上一碗粥,再吃锅盔、馒头、油饼等主食。富裕人家还炒菜、喝酒,有荤有素,各显其能。铜川地区的农村,把腊月初五日,称“五豆日”,早饭做“大麦仁粥”,配以五种豆子,表示本年麦、豆丰收。

办年货
每年交上腊月,农村贸易市场空前活跃,办年货的人络绎不绝。这个时期农村的贸易中心,无疑是为过年而服务。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种节日的繁荣景象。市场上有农副产品的交流;有京广杂货的陈设;有节日礼品的供应,等等。各种杂货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最突出的是木版年画、门神、窗花和品种繁多的花炮、烟火,以及民间泥塑玩具、各色纸张,美不胜举,供不应求;那些各式各样的名贵点心,什锦南糖、名烟、名酒,简直叫人口馋;还有那些为年节准备的肉类、蛋类、鸡、鸭、鱼各种副食品,货堆如山,任君选购。
农村的集市贸易在平时是有规定的:有逢单日作集的,有逢双日作集的。但在交上腊月之后,逢集的日子就频繁起来。除按规定的日子进行贸易外,还额外增加数次,将近过年时,几乎天天都逢集赶会。
腊月的市场,特别繁荣。赶集上会的人群,人山人海。市场上除经营贸易外,还增加各种游艺、杂耍的场所。有唱大戏的;有跑马戏的;有耍猴卖膏药的;有玩“西洋景”、“套圈”的;有“说书行善”的等等,不一而足。
为了过一个丰盛的“年”,人们在年前争先恐后的购买年货。办年货的内容,除了吃的、用的、节日礼品外,还有几种用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前请灶神。买灶神画像,不能叫“买”,要叫“请”,以示尊重。以及祭祀神灵用的香蜡纸表;庆贺时用的烟火、花炮等;布置环境用的红纸(写对联、春条幅)和门神、年画等。建国后,封建迷信的色彩逐渐减少,“请灶爷”的活动,有一度时期被取消,近年来在农村又有恢复旧有风俗活动的现象。

写春联
过了腊月二十三日,也就是祭灶以后,村子上的人忙于写春联,准备过年了。
春联是什么?就是一种用大红纸写成的对联(也有用其它颜色纸写的)。据史载春联是从桃符演变而来的,传说古代的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它们枝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门而入。树下有两位神仙,一个名叫神荼(tu),一个名叫郁垒(lei),时常把守着鬼门,监视鬼的行动,发现有为非作歹者,即用单绳捆起来喂老虎。于是从春秋战国时起,每逢过年人们就用两块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垒的画像,竖立在门前,以示避邪,这就是桃符的来源。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由树桃符到贴对联,是从后蜀主孟昶开始的。孟昶亲笔书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叫做......余下全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万丰美食菜谱大全 » 陕北黄米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