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家常菜
家常菜谱,美食攻略

临海麦饼的做法 临海麦饼怎么包

浙江临海有什么好吃的特产啊 ?

临海小吃主要有:
一、 麦饼
此物算是临海的看家小吃了,麦饼看起来像普通的煎饼,但往往难以做好,关键就在和面的软硬上,那是接近于面糊而又不是面糊的程度,没点功夫是掌握不好的。抓一团面,包入肉馅,擀成饼,上锅煎,然后用筷子在饼上跳出一个洞,倒入打好的鸡蛋,把洞合上,翻面再煎。这里就见和面的功夫了,太软,挑不起来,搞不好就成了面疙瘩炒肉末了;太硬,合不回去,就等着吃豁嘴的饼吧。同时面还要劲到,皮可以做的很薄,加上里面的鸡蛋,整张饼的口感就是滑嫩爽口、葱香四溢。
二、 蛋清羊尾
蛋清羊尾是上《中国菜谱》的道地临海菜,在上海一些大饭店也能吃到,是少数上得台面的临海风味小吃之一。
蛋清羊尾在冬天吃最佳,春节前后,街头常见。自己做也可以,只要你不怕麻烦还有一点力气。取蛋清,用力打,打成雪花状,要能“立筷不倒”,这是个力气活。有用这种蛋清直接做菜的,叫做一盆雪,以前很流行,卖相很好。也有往蛋清里加淀粉的,打起来快,这是街头行贩们省力气的做法,牺牲了口感。取豆沙丸子,裹以这种“雪花”,入油锅炸,至三分嫩黄出锅,炸成拳头大小,状如羊尾,因此得名。装盘后略撒些白糖就好吃了,娇嫩令人不忍下箸。
性急的人不但吃不得热豆腐,蛋清羊尾也吃不得,蛋清羊尾刚刚上桌,一位老兄迫不及待大口吞入,结果烫个满嘴大泡还吐不出来,没口福啊!
三、 姜汁
外地人来临海,总是对菜市场里一瓶一瓶的黄色液体感到好奇。那可不是你们想象的果汁,那是鲜榨的姜汁。姜,性辛、温,发汗解表,温胃解毒,有驱寒之功效,所以按习俗是该在冬至吃的。姜汁可怎么吃呢,难道捏紧鼻子仰起脖子一咕噜喝下肚啊?那除非你想把胃烧穿。先把姜汁稍加水煮沸,撇去浮沫,加入肉末、蛋糊、黄酒、红糖,有核桃自然更好,隔水蒸熟。耐得姜汁的辣,吃出一身汗,寒气一驱而散,这个冬天也就没病没灾的过了。
另外临海还有祖传的规矩:妇女做月里(坐月子)要吃姜汁。这是有道理的,《本草纲目》生姜条: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 逆上气。正呕吐,去痰下气,去水气满。这姜可是下结实补身体的良药,所以此风俗延续至今。

四、 麦油脂
名字有点怪,是临海话的音译,大街上都这么写,我也实在找不出什么合适的字来代替。不过它还有个名,叫“食饼桶”,天台人都这么叫,挺形象的,就是各色各样菜品用一张薄面饼卷成桶状。这玩意儿估计是早时老百姓们丰收时吃的,吃的东西多了,索性拿张饼卷来吃,也省得一筷子一筷子往嘴里塞假斯文了,席卷天下做不到,卷它一桌子还是方便的嘛。所以,理论上,里面卷的是什么不重要,也没什么定例。通常,豆面(即豆粉做的粉条,临海人喜食)、豆芽、白煮肉片、豆腐干是少不了的,其他的应时选择,多多益善,炒制成菜,少则七八盆,多者十数,只要包的下。菜品越多,味道越好,大杂烩便是如此,菜一定要炒的淡淡的,不然整个就咸了,如果加入一两种小海鲜,味道就更上一层楼了。饼皮是粉浆在平底锅上抹出来的,大扣铜锣薄扣纸,所以熟皮卷熟菜,卷了就好吃。也可以煎来吃,把两面煎黄,脆脆的,这时候,就像个特大号的春卷。
吃的时候,手臂粗的麦油脂须用双手捧着,做狼吞虎咽之状,吃相极其狼狈,有“绿壳”(临海话,即强盗)相。更有些闹笑话的外地人,不知如何吃法,将菜夹至饼上后左看看右看看前思思后想想,终于下定决心,拎起饼的四角,举过头顶,往那饼肚子上就是一口,于是乎脸上就开了杂货铺了,菜肉蛋面齐全,还油花满面。所以最终麦油脂还是上不了大雅之堂。但麦油脂的的确确数的上是临海的标志性小吃了。
虽是小吃,但在立夏与古历年关是作为节日的主食的,一大家子人围着一大桌子......余下全文>>

温岭的小吃——麦饼筒有什么来历?急呀 ?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锡饼(麦饼、食饼筒)的风俗。早期称之为“拭饼”,1992年版《温岭县志》书中称拭饼是“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这种麦饼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浆,摊拭饼时,主妇拈一团又软又韧的面粉浆放在底部加热的平底鏊盘上,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拭匀上一圈即成,手艺好的摊成的拭饼不但皮薄、匀而无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圆”。也有人将拭饼写做“锡饼”,认为这种饼薄如锡箔,故谓“锡饼”;还有人写作“食饼”或“席饼”的。
  [据一篇文章中考证,吃春饼这一习俗可追溯到晋,但兴于唐朝。《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陆游也有诗句“春日春盘节物新”。元代出现用薄饼卷馅后再用油炸食用的记载。钟叔河先生写过《长沙的春卷》,称吃春卷是长沙的一种民俗。金门地区则将这种食物称为“七饼”(让人想到麻将中的“七饼”),还有一个有关其来历的传说故事。据记载,皖南地区人民也在立夏时节做苎麻饼吃,当地有一种野生植物------苎麻,用苎麻叶捣成泥,掺进糯米粉中做成饼,蒸熟食之,作为“立夏”前后的节令食品,在当地民间有“立夏吃苦饼,热天不中暑”的谚语。 网上还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为什么,台州人习惯在立夏这天吃锡饼,这一天温岭人叫做“疰夏”(也有写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则写作“蛀夏”),有俗谚曰:“疰夏呒麦饼,白落(碌)做世人。”意谓立夏这天没有麦饼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见锡饼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叶泽诚先生收集的临海节俗竹枝词有一首《疰夏(立夏节)》这样写道:“食饼筒筒像卷(此处一字为上“竹”下“品”),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过今年重几斤。”其次是端午节时吃麦饼,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端午这天各家各户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锡饼居多,虽然谚语有“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节时更多些。有关台州端午吃麦饼的题咏,我所见到的有近代温岭名医赵互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词曾提及:
  “端节又来临,
  喜气弥漫墟落。
  炉灶香腾麦饼,
  冒炊烟椽角。”
  (下阕略) 如今人们多用液化气了,“炉灶香腾麦饼,冒炊烟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难以看到了。住在城里的不少人也很少亲手做麦饼了。
  清道光进士黄壶舟先生,曾担任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在他的诗集《听松小隐诗钞》中也写到麦饼:“春秋佳日固潇洒,
  暑中小住宁非佳。
  邻翁小馈饼卷麦,
  家人驰送盘登鲑这里写的不一定是端午,但从诗中可看出那时也习惯在暑天吃麦饼的
  至于五月十三这天为什么又要吃麦饼,我还没有找到根据。只知这一天是伏羲和关公的寿日,也许与关老爷有关吧。关于麦饼,温岭市委报道组退休干部林木森曾写过一篇《麦饼》,发表在台湾的《乡亲乡情》杂志(台北温岭同乡会刊)上,不过这杂志混在书堆中,一下子找不到了,不知上面有否别的说法否。

台州有哪些名小吃? ?

米漾糕
台州远古时就有的著名小吃,上叶山董一带是其传统产地。细白如雪,内如海绵,蓬松软口,米香四溢,不粘牙。它的做法是纯原始的操作,先将早籼米浸软,用石磨手工磨出米浆,布袋挤出细浆过滤,调入白糖、酵种。蒸笼里先放好纱布,将米浆倒入,先文火后猛火蒸熟即可。
状元糕
与米漾糕同样的原料,在中间夹入两层红糖,底上撒一些海苔,蒸出来后盖上吉祥喜庆的红印,就成了“状元糕”。香糯软口,蕴含喜庆之意特色小吃,遇有进住或考上大学的,亲朋好友往往相送“以示祝贺。
牛奶馒头
六月六吃或是小孩子满月时相送。亭旁一带有咸馅和豆沙馅两种;还有过年做成各种动物形状的馒头)
麦焦
台州的传统特色小吃北京特色小吃,过年、中秋等节日都少不了它,是一款菜香四溢,味道十足蕴含团圆之意的食品。先做好 圆如满月的粉皮备用,再炒制菜肴包裹成竹筒状即食西安特色小吃,也可放在锅里烙成金黄色装盘吃。原料主要有米面、萝卜 丝干、蛋皮、土豆丝、豆芽、芹菜、肉丝、笋丝、香干丝、香菇、蕃莳面等。
粳(也叫扁食)
是农家夏至节令食品。那时正是插秧季节上海特色小吃,农家以此为点心送到田头吃,故又有“田粳”的叫法。它是由小 麦粉做成方形薄粉皮(有的加入绵青汁,做成青粳),内裹预先炒制好的馅料,做成耳朵状像饺子一样的食品, 或下锅煮沸吃,或上笼屉蒸起来吃。
糟羹
糟羹,是元宵节食品南京特色小吃,各地元宵吃汤圆,而台州基本则是吃糟羹,且正月十四过元宵大连特色小吃北京特色小吃,比各地早一天。这是为何呢?据说在明嘉靖年间特色小吃加盟,戚继光在台州抗倭,定于正月十五元宵夜发起总攻。时值冬季,正是寒冷,城里百姓为了给将士驱寒和提前过节,用这种在米浆里渗有酒糟,佐以菜肴的特殊御寒食品慰劳守卫的将士。以后就形成了在正月十四吃这一御寒食品的习俗,也有了糟羹的名字。这夜西安特色小吃,不管谁家,都可随便进去吃,而且哪家去吃的人多,哪家今后就会越发达。
分咸甜两种,咸糟羹的主原料为米浆,佐料为芥菜、香干、目鱼干、虾皮、川豆板、冬笋、牡蛎、花生米、香菇、咸肉等,切成丁混烧成鲜香美味的糊状小吃。
甜糟羹是以湿淀粉、红枣、蜜枣、荸荠、金桔饼、桂圆、红萝卜丝、花生米、红糖等烧煮而成的,一般新媳妇家当年必备,又称新妇糟羹。亭旁一带新人结婚的正餐夜还要将羊肉切丝煮成汤再兑入湿淀粉和甜羹的原料上海特色小吃,同煮成羊肉羹,又称坐堂羹、和合羹,这也是甜羹的一种。
米团
关于“米团”和“圆”,还有个流传几千年的爱情故事。说的是湫水山十八肩岭上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俩,为娘的双目失明,儿却是一表人才的孝子,名叫“团”,靠卖柴度日,难以成亲。龙王的千金“圆”,常行雨过十八肩岭,见“团”勤劳善良,决定要嫁给他。龙王闻此大怒,将“圆”打入十八层龙宫紧闭,但“圆”以绝食抗争,龙王只得出题说,若十八肩岭的磨盘和石臼头从山上滚下能粘合在一起北京特色小吃,就准其成婚。一日特色小吃加盟,龙王派土地爷将磨盘和石臼头从山上滚下大连特色小吃,霎时小吃,乌云翻滚,雷声阵阵。为了不使磨盘滚得太快,龙女收买了虾兵钻入磨心阻止磨盘下滚的速度,而石臼头不会滚,正当“圆”为难时,黄豆精可怜这对情人,动员无数的黄豆作为轮子助其翻滚,有情人终成眷属,待滚到了东海边,龙王惊呆了,半爿石磨已与滚圆的粘满豆粉的石臼头相依在一起,以为是天意,就成全了他们。
后人为纪念这对天合地配的姻缘,用上等的糯米粉揉成团,裹上肉末、茭白丁、香菇、虾皮(谐音虾兵)等馅料,放入刻有梅兰竹菊、双喜、和合等喜庆图案的“米团”印里造型,做成磨盘状的美食,上笼屉蒸熟,即成了软糯鲜香的名小吃。而往往有米团必有配对的“圆”特......余下全文>>

1.为什么端午节吃食饼筒?2.食饼筒的来历?(问题2选1) ?

台州端午吃食饼筒的来历
  台州端午节吃食饼筒究竟从哪一年开始是很难考证的了。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锡饼(麦饼、食饼筒)的风俗。早期称之为“拭饼”,拭饼是“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这种麦饼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浆,摊拭饼时,主妇拈一团又软又韧的面粉浆放在底部加热的平底鏊盘上,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拭匀上一圈即成,手艺好的摊成的拭饼不但皮薄、匀而无洞眼,且外周“滴括圆”。也有人将拭饼写做“锡饼”,认为这种饼薄如锡箔,故谓“锡饼”;还有人写作“食饼或“席饼”的。

  据一篇文章中考证,吃春饼这一习俗可追溯到晋,但兴于唐朝。《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陆游也有诗句“春日春盘节物新”。元代出现用薄饼卷馅后再用油炸食用的记载。钟叔河先生写过《长沙的春卷》,称吃春卷是长沙的一种民俗。金门地区则将这种食物称为“七饼”(让人想到麻将中的“七饼”),还有一个有关其来历的传说故事。据记载,皖南地区人民也在立夏时节做苎麻饼吃,当地有一种野生植物------苎麻,用苎麻叶捣成泥,掺进糯米粉中做成饼,蒸熟食之,作为“立夏”前后的节令食品,在当地民间有“立夏吃苦饼,热天不中暑”的谚语。网上还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为什么,台州人习惯在立夏这天吃锡饼,这一天也叫做“疰夏”(也有写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则写作“蛀夏”),有俗谚曰:“疰夏呒麦饼,白落(碌)做世人。”意谓立夏这天没有麦饼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见锡饼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叶泽诚先生收集的临海节俗竹枝词有一首《疰夏(立夏节)》这样写道:“食饼筒筒像卷,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过今年重几斤。”其次是端午节时吃麦饼,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端午这天各家各户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锡饼居多,虽然谚语有“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节时更多些。

  有关台州端午吃麦饼的题咏,我所见到的有近代温岭名医赵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词曾提及: “端节又来临,喜气弥漫墟落。炉灶香腾麦饼,冒定烟椽角。”如今人们多用液化气了,“炉灶香腾麦饼,冒炊烟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难以看到了。住在城里的不少人也很少亲手做麦饼了。

  清道光进士黄壶舟先生,曾担任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在他的诗集《听松小隐诗钞》中也写到麦饼:“春秋佳日固潇洒,暑中小住宁非佳。邻翁小馈饼卷麦,家人驰送盘登鲑这里写的不一定是端午,但从诗中可看出那时也习惯在暑天吃.

象山小吃麦饼筒的来历 ?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锡饼(麦饼、食饼筒)的风俗。早期称之为“拭饼”,1992年版《温岭县志》书中称拭饼是“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这种麦饼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浆,摊拭饼时,主妇拈一团又软又韧的面粉浆放在底部加热的平底鏊盘上,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拭匀上一圈即成,手艺好的摊成的拭饼不但皮薄、匀而无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圆”。也有人将拭饼写做“锡饼”,认为这种饼薄如锡箔,故谓“锡饼”;还有人写作“食饼”或“席饼”的。
[据一篇文章中考证,吃春饼这一习俗可追溯到晋,但兴于唐朝。《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陆游也有诗句“春日春盘节物新”。元代出现用薄饼卷馅后再用油炸食用的记载。钟叔河先生写过《长沙的春卷》,称吃春卷是长沙的一种民俗。金门地区则将这种食物称为“七饼”(让人想到麻将中的“七饼锭),还有一个有关其来历的传说故事。据记载,皖南地区人民也在立夏时节做苎麻饼吃,当地有一种野生植物------苎麻,用苎麻叶捣成泥,掺进糯米粉中做成饼,蒸熟食之,作为“立夏”前后的节令食品,在当地民间有“立夏吃苦饼,热天不中暑”的谚语。 网上还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为什么,台州人习惯在立夏这天吃锡饼,这一天温岭人叫做“疰夏”(也有写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则写作“蛀夏”),有俗谚曰:“疰夏呒麦饼,白落(碌)做世人。”意谓立夏这天没有麦饼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见锡饼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叶泽诚先生收集的临海节俗竹枝词有一首《疰夏(立夏节)》这样写道:“食饼筒筒像卷(此处一字为上“竹”下“品”),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过今年重几斤。”其次是端午节时吃麦饼,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端午这天各家各户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锡饼居多,虽然谚语有“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节时更多些。有关台州端午吃麦饼的题咏,我所见到的有近代温岭名医赵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词曾提及:
“端节又来临,
喜气弥漫墟落。
炉灶香腾麦饼,
冒炊烟椽角。”
(下阕略) 如今人们多用液化气了,“炉灶香腾麦饼,冒炊烟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难以看到了。住在城里的不少人也很少亲手做麦饼了。
清道光进士黄壶舟先生,曾担任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在他的诗集《听松小隐诗钞》中也写到麦饼:“春秋佳日固潇洒,
暑中小住宁非佳。
邻翁小馈饼卷麦,
家人驰送盘登鲑这里写的不一定是端午,但从诗中可看出那时也习惯在暑天吃麦饼的
至于五月十三这天为什么又要吃麦饼,我还没有找到根据。只知这一天是伏羲和关公的寿日,也许与关老爷有关吧。关于麦饼,温岭市委报道组退休干部林木森曾写过一篇《麦饼》,发表在台湾的《乡亲乡情》杂志(台北温岭同乡会刊)上,不过这杂志混在书堆中,一下子找不到了,不知上面有否别的说法否。

转载请注明出处万丰美食菜谱大全 » 临海麦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