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家常菜
家常菜谱,美食攻略

黄馍馍老汉 黄馍馍老汉去世

陕北的黄米馍馍作文600字 ?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几乎一夜之间这部红遍大江南北乃至国内外的美食记录片成了人们饭后茶余工作闲暇之时的第一谈资,于是乎中国传统美食又再一次华丽丽地回归了主流媒体乃至寻常百姓的视线,成为了各界的宠儿,人们以看过这部片子并吃过片子中出现的美食为荣,以致片中出现的各色美食各位主人公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关注受到了追捧。
其中尤其以那个在绥德街头叫卖黄馍馍的黄老汉最是被人熟知并喜欢,连带着片中黄老汉自己做的黄馍馍也忽然间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中国传统面食的楚翘。人们关心着这部影片后黄老汉的生活变化,以及到底黄馍馍是怎么样个滋味自己要如何才能亲口尝到?其实黄馍馍对陕北人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主食,说白了就是用黄米做的红豆包。而黄米有糯性和非糯性之分,糯性俗称黍子,也叫软黄米;非糯性称为糜子,也称硬黄米。
黄米主产地为中国西北地区。高寒干旱的黄土高原,只有传统的土种品种才能够适应。世代以来,高原上的五谷杂粮都是人种天养,产量低、品质高。黄老汉说:“材料好,馍馍才好吃 黄米馍馍
  “黄米馍馍老酵头”,这是清涧河流域的婆姨们嘴头上最爱说的一句话。意思大致就是说,黄米馍馍蒸得好与坏,那发面时的一份酵子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可是,这黄米馍馍是清涧人过年时所吃食的一种年茶饭。 年关将近时,把家中新碾的黄米拿出来一两斗,在清水中泡一夜,到第二天太阳下来时,把从清水中已捞出来一两小时的黄米,在大碾子上一遍一遍碾成黄米面,再加进那个非常关键的“老酵头”,在很热很烫的大炕上包上被子好好发一夜。这么着,次日早晨老公鸡一叫,就可以蒸黄米馍馍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米馍馍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做法大全,糜子面怎么做简单又好吃,糜子面的营养价值 ?

馅料的做法
1.红枣洗净,浸泡约2个小时。然后将红枣蒸熟去核;红豆洗净同样浸泡2、3个小时

2.然后将泡发的红豆与去核蒸熟的红枣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同煮;一直煮到红豆出沙,再根据自己的口味决定是否需要加入些白糖,若加入白糖的话需把糖和锅里的东西搅拌均匀后再转小火续煮5分钟【记得我为此事特地问过黄老汉说是不必再加糖。但我试下来后觉得不行,我们这边能买到的大枣没有黄老汉自己种的甜度高,不加糖的话这点枣肉下去一点甜味都木有,所以还是需要稍微加点。】然后去汁捣碎后晾凉备用

黄馍馍的做法
3.和面:将糜子面与黍子面盆中混合均匀,加入250克面粉,加入酵母和酵头,用温水和面,和至不软不硬即可
4.发酵:放置室温25度以上的环境下发酵6小时以上,体积约为发酵前的2倍,然后往面团里分别加入一小捏面碱和小苏,然后将面团揉匀静置20分钟(冬季的时候可以将和面团的容器放在锅中稍微焐一下);将和好的面揪成60克一个的剂子

5.包馅:在其中包入40克的馅料(剂子:馅料=3:2),团成圆形。收口向下放入铺好屉布的锅中

6.蒸制:水开后放上包好的黄馍馍,大火蒸约20分钟即可。关火后不要马上打开盖子,虚蒸3分钟后再开打开。取出的黄馍馍晾凉后即可食用

编导新生求《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分析 ?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舌尖上的中国)里讲述了什么? ?

《舌尖钉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2012年5月22日,该片在播出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后完美收官。

舌尖上的中国的业内评析 ?

找寻对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文案创作运用该片的宣传负责人表示这个文案是经过陈晓卿一遍又一遍的删改最终成型,《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创作,事实上也是使用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魏克然还说:“先要有想法,然后再要有图片,最后是文本,就像DNA曲折的螺旋上升。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怎样曲折你的故事。这才是最关键的!这一点实际上和电影制作类似,你所做的是把好莱坞和新闻进行混合,或者说是平衡。就像中国的‘阴阳’。”《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主题推介会2012年4月2日,在戛纳电视节期间,央视纪录频道主题推介会上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南海Ⅰ号》《故宫100》《丝路》和《超级工程》5部纪录频道原创大片,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充满活力的中国。在推介会现场,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和《故宫100》的片花后称赞说,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 导演陈晓卿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得到一致好评的“秘诀”。 2012年5月22日,该片在播出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后完美收官。很多观众表示,短短7集显然没有过足瘾,很多故事似乎没有讲完。对此,导演陈晓卿表示,“纪录片生产有它的规律,要按季度来推,这季完了,我们很快会做第二季,还会有第三季。” 海报侵权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大火,而网上流传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也十分有创意,远看为一双筷子夹着一块“腊肉”,近看发现“腊肉”其实是一幅山水画。2012年6月,有网友发现这片“腊肉”与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的山水画很像,并质疑《舌尖上的中国》涉嫌侵权。为此,海报作者张发财在微博中回应,称在被媒体报道之前就已发现自己的失误并积极地联系许钦松,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回复。他表示一定会向许钦松当面致歉处理此事,并对此事对央视造成困扰表示抱歉。得知此事的许钦松并未动怒,反而挺高兴,因为自己的作品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但他指出,央视和海报设计......余下全文>>

陕西人的风俗习惯 ?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余下全文>>

四川大邑县黄水馍馍做法 ?

主料

糜子面500克

黍子面100克

面粉250克

辅料
枣(干)
100克
赤小豆
500克

1小把
苏打粉
1小把
酵母粉
3克
调料
白糖
1大勺
陕北黄馍馍的做法
馅料的做法
1.红枣洗净,浸泡约2个小时。然后将红枣蒸熟去核;红豆洗净同样浸泡2、3个小时

2.然后将泡发的红豆与去核蒸熟的红枣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同煮;一直煮到红豆出沙,再根据自己的口味决定是否需要加入些白糖,若加入白糖的话需把糖和锅里的东西搅拌均匀后再转小火续煮5分钟【记得我为此事特地问过黄老汉说是不必再加糖。但我试下来后觉得不行,我们这边能买到的大枣没有黄老汉自己种的甜度高,不加糖的话这点枣肉下去一点甜味都木有,所以还是需要稍微加点。】然后去汁捣碎后晾凉备用

黄馍馍的做法
3.和面:将糜子面与黍子面盆中混合均匀,加入250克面粉,加入酵母和酵头,用温水和面,和至不软不硬即可
4.发酵:放置室温25度以上的环境下发酵6小时以上,体积约为发酵前的2倍,然后往面团里分别加入一小捏面碱和小苏,然后将面团揉匀静置20分钟(冬季的时候可以将和面团的容器放在锅中稍微焐一下);将和好的面揪成60克一个的剂子

5.包馅:在其中包入40克的馅料(剂子:馅料=3:2),团成圆形。收口向下放入铺好屉布的锅中

6.蒸制:水开后放上包好的黄馍馍,大火蒸约20分钟即可。关火后不要马上打开盖子,虚蒸3分钟后再开打开。取出的黄馍馍晾凉后即可食用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

编导演的一部好作.但第二部不如第一部.加强了太多人情味等不相干的内容.
饮食专业性偏向了民俗化.吃货们的最爱看.
作为记录片
这种好的作品怎么不出一些科普类教育类的呢.是不是也商业化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万丰美食菜谱大全 » 黄馍馍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