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正宗老北京酸梅汤最好吃 ?
用料
乌梅 55克
山楂 25克
桑葚 10克
陈皮 15克
洛神花 4克
甘草 3克
薄荷 0.5克
桂花 0.5克
冰糖 150克
正宗老北京味儿酸梅汤的做法
将所有食材用清水清洗一边(桂花、薄荷除外)。
将食材(桂花、薄荷除外)放入锅内,倒入2.2升左右的水,浸泡一小时。
浸泡一小时后开始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左右。(浸泡的水不用倒掉,直接煮就可以)
关火前5分钟,放入桂花、薄荷、冰糖。
煮好以后,把汤汁倒出来,放凉以后就可以喝了哦,最好冰镇一下,会非常好喝。
大家也可以买个棒冰模具,把做好放凉后的酸梅汤做成棒冰也超级好吃啊,纯天然无添加自制棒冰。
老北京酸梅汤哪家好 ?
现在每年夏天,北京的中药铺都会配好酸梅汤料来卖,一包10块钱左右,28CM蒸锅,煮一满锅没问题。用料都触天然的中草药,那个才最好。
老北京酸梅汤怎么做 ?
目前配方有好几个,但个人想掌握好火候时间和配比一般很难,需要无数次的试验
目前老北京酸梅汤哪个厂家的好一些 ?
材料:
干乌梅(半斤)、山楂(半斤)、桂花(一两)、甘草(一两)、冰片、糖或者红糖。
制作步骤:
1、从干货市场买回家的干乌梅和山楂必须先加水泡开。
2、连同少量的桂花和甘草将泡开的乌梅和山楂用纱布包起来。
3、在大锅里注满水,放入纱布包,大火烧开。
4、煮沸后,加入适量的冰片、糖或者可以起到染色作用的红糖。
5、小火熬煮6到7小时,在水大约被熬去一半的时候,酸梅汤也就做成了。
正宗老北京酸梅汤原料大学生兄弟创业 ?
其实酸梅汤的做法很简单,只要买齐原料放到锅里煮就可以了,煮酸梅汤用的干活在能抓中药的药房都能买齐,冰糖超市有买的,最好卖大块大块的黄冰糖。传统的酸梅汤,是用去油解腻的乌梅,降脂降压的山楂,清热解毒、滋养肌肤的甘草,化痰散瘀的桂花,益气润肺的冰糖一并熬制。我在这次做的酸梅汤里又添加了理气健脾、化痰止咳的陈皮,还有调和肝脾、美容养颜的玫瑰花。我认为自己做好吃好喝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增减原料,做出属于自己的美味。熬酸梅汤的过程有点像熬中药,先用凉水浸泡原料,然后煮一锅,煮完第一锅之后,我没舍得把原料扔了,就放了大半锅水又煮了一锅,让后把酸梅汤里的原料篦掉,把两锅熬好的原汁兑在一个大锅里,晾凉后灌到瓶子里,放入冰箱里冰镇起来。
老北京酸梅汤我想代理,得怎么代理? ?
你好朋友,有什么不懂的可与我交流哦,
希望能帮到你
传统酸梅汤怎么做 ?
主料
乌梅30g
甘草30g
薄荷30g
豆蔻30g
辅料
冰糖20g
桂花糖10g
步骤
1.准备好30克的乌梅、甘草、薄荷、豆蔻。
2.准备好冰糖、桂花糖。
3.将材料1内的乌梅、甘草、薄荷、豆蔻全部放到碗里面用清水浸泡20分钟。
4.取砂锅将浸泡好的材料放入,再加入7份清水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
5.打开砂锅盖,再加入3份清水,大火烧开,小火煎25分钟即可关火。
6.放入适量的冰糖。让冰糖充分溶解。
7.沥掉渣,倒出酸梅汤,等到冷却到40度左右的时候放入适量的桂花糖。
小贴士
1、 如果怕串味的话,可以单独把乌梅拿出来浸泡一个小时。
2、 一定要用砂锅煎汤,而且一定要煎两道咯!否则味道会差很多,就像熬中药一定要用砂锅一样。
3、 豆蔻有很多种,最好的做酸梅汤的是红豆蔻。
4、 桂花糖很容易溶解的,所以等到冷却到40度的时候放口感更加好!太热了的话会把桂花的香味泡淡!
老北京的传统饮料都有什么? ?
酸梅汤、秋梨膏、批把露
老北京的资料 ?
老北京(北京地区文化符号)
北京作为七大古都之一,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官员们对衣着打扮都相当重视。清朝入关后,过去的宽袍、大袖和蓄发的传统装束被逐渐改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北京人的穿着打扮。
衣着打扮
1、戴帽子是满族男子的习俗,自从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剃发垂辫已成定制,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种族也不分长幼都戴起帽子来了。当时北京人戴的帽子大致可分为礼帽、便帽和风帽。所谓礼帽就是官帽,多用呢、缎或布制成,也有用皮子制成的。老北京的便帽,无论老少也无论尊卑都可以戴,这种帽子由6块同质料子拼制而成,据说早在明代初年,就因为它有天地四方的“六合统一”的意思而盛行于京城。风帽有棉、皮两种,用呢子或缎子制成的较多。帽扇至肩,可以保护脖颈以御寒。
2、清朝男子的服装以长袍、马褂为主。长袍的特点是,长过膝、领为圆,带大襟,有扣襻,袖适中,摆开衩。按规定:皇室宗族的长袍前、后、左、右开四衩,官吏的长袍开两衩。开衩的长袍,袖口要装饰箭袖,形似马蹄,故名“马蹄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普通百姓穿的长袍下摆不得开衩,俗称“一裹圆”,袖口为散口状。马褂是一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马褂多以绸缎织物为材料,也有用兽皮制作的。马褂颜色有蓝、紫、灰、黄多种,以黄色为贵,俗称“黄马褂”。一般平民不准穿,皇帝、巡行扈从大臣们可穿明黄色马褂。清代中晚期,赏穿黄马褂的勋臣相当多。
3、清朝的汉族妇女服装一般有披风、袄、裙等。披风即外套,作用与男人马褂相似。披风内依次为大袄与贴身小袄,下装为遮足长裙。满族妇女的便装一般为长袍。有些讲究装饰的妇女,往往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点缀。
4、穿靴子也是满族的习俗。满族未入关前,常以皮子为面,然后絮进“兀刺草”,因此这种靴子被称为“皮兀刺”。入关以后则以布或缎为面制靴,同时也不再絮兀刺草了。当时,作为京城的主要居民的汉人,仍然是以穿鞋为主。总的来说,京城男子穿便服时以穿鞋为主,若穿官服则要以穿靴为主了。汉族妇女有缠足的习惯,着弓鞋(尖足鞋)。满族妇女不缠足,多穿装有木底的绣鞋,俗称“高底鞋”、“花盆鞋”。
同时,老北京布鞋也是老北京穿鞋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布鞋的用料以布料为主,具有透气、休闲、舒适、绿色环保、轻便等特点,深受广大百姓爱戴,成为人们衣着不或缺的一部分,代表品牌有合记、步瀛斋、内联升等,在鞋文化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老北京布鞋以工艺绣花为主,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使用多种工艺相辅相成的布鞋。[1]
清末时,北京百姓还曾不分男女流行穿裤子。裤子分满裆和套裤两种。满档裤用绸或布制作的都有。女裤在裤腿边上往往还绣着各种花纹,男裤多为素色。至于套裤,是一种无裤腰裤裆、只有两只裤腿的裤子,穿着时用带系在腰间。
民国时期,北京妇女一般穿戴为上衣下裙。青年妇女多喜欢穿瘦身秀长的衫袄,衣领挺高,下穿黑长裙。后来,满族妇女穿的长袍推陈出新,逐渐成为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旗袍。民国成立后,政府曾发布“剪发通令”,而且还制定了“服制条例”,条例中规定了男子和女子礼服式样。但这些并没有贯彻实行,对普通百姓的穿着打扮影响不大。[2]
2特色小吃
北京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小吃历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为零食或早点、夜宵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余下全文>>